大发官网最新版2024版
  • 大发官网最新版2024版

四年十倍增速合肥如何护持量子科技穿越“死亡之谷”

来源:大发官网最新版2024版
发布时间:2025-06-19 18:44:42
描述:...

  

四年十倍增速合肥如何护持量子科技穿越“死亡之谷”

  6月3日,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合肥造”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成功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合肥市多年来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深耕与布局。

  近年来,当多数城市尚在量子建设初期进行产业化探索时,合肥市已聚链成势,率先构建覆盖量子计算、通信、精密测量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成熟闭环。

  这里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企业,培育出一家市值近300亿的上市公司与两家独角兽,建成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形成了中国首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量子产值从2020年的4.3亿到2024年底的40亿元,四年间增速达10倍。在ICV发布的GFII 2024 报告的量子科技专题中,合肥在全世界城市/都市圈排名中跻身第二[1]。

  这座“量子之都”的突围密码何在?是怎么样引导量子科技走出实验室,一路护持其穿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截至2024年底,合肥已拥有量子产业链企业超70家,其中量子核心企业超30家,产业链公司实现营收近40亿元。在ICV发布的GFII 2024全球量子科技公司排名Top20中,中国一共有四家公司上榜,有三家公司位于合肥——

  国盾量子(QuantumCTek,排名第3),是合肥量子唯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目前市值为279.56亿,巅峰市值将近400亿;国仪量子(CIQTEK,排名第8),已于2024年完成了A股上市发行辅导备案,计划今年下半年上市。目前估值达10.2亿美元(约合71.51亿元人民币),2023年营收达4亿元;本源量子(Origin Quantum,排名第15),是中国首个量子计算独角兽企业,也是唯一被美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量子计算企业。市场估值达70亿元,B轮融资近10亿元,刷新全球量子计算企业融资纪录。

  国盾量子创办于2009年,背后是潘建伟院士。2024年获得中电信量子集团19.03亿元定增,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公司业务以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超导路线)为主,是全球少数具有大规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计、供货和部署全能力的企业之一,主要盈利点在于为“合肥量子城域网”“京沪干线”等政府项目提供量子通信产品与服务,以及超导量子计算整机销售。

  国仪量子创办于2016年,背后是杜江峰院士与学生贺羽。业务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主,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主要客户分布于高校与工业领域,国内排名前100的高校约一半都是国仪量子的客户。在量子计算领域,其商用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也达到了可交付水平。

  本源量子创办于2017年,背后是郭光灿院士与学生郭国平。业务专注于量子计算,是世界上极少数具备全栈式量子计算研发生产制造能力的公司之一,构建了中国首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公司营收主要依赖于量子计算全栈产品硬件销售、软件授权、量子计算云服务、教育培训等,公司客户涵盖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

  此外,合肥还有的其他量子公司也正在崛起,例如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商业化QCCD架构的芯片型离子阱量子计算机的幺正量子、搭建国内首个基于量子计算和生物医药的药物设计平台的微观纪元等。

  从合肥量子的产业起源追溯,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中科大作为创新的源头供给,二是合肥政府的提早布局与精心孵化。毫无疑问,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国际量子研究顶尖机构与国内量子产业的核心策源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启了量子科学研究,量子信息研究成果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多次代表我国刷新量子纠缠态研究的世界纪录。其量子研究起步早,科研成果引领全球量子技术前沿,是合肥量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牌。

  依靠中科大的科研实力与合肥市政府的决断魄力,合肥是中国最早对量子科技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的省会城市,在2010年前后国内量子技术尚未成熟时,合肥市就锚定了量子通信领域,极有魄力的提出要“将量子通信打造成为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并集全市之力推进落实。

  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合肥市政府与中国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在安徽省的支持下,通过国资平台注资孵化企业、科研专项补贴技术攻关、政府采购支持场景应用等全周期、系统化、多层次孵化体系,推动量子科技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应用的跨越式转化。

  如何将量子科技这种前沿技术从中科大的实验室孵化出来,鼓励创新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成立企业,是合肥政府面临的第一步考验。

  合肥市专门成立了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与合肥高投、合肥创投等基金联动,形成合肥市量子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投融资体系,为公司可以提供原始基金与信用背书。同时,为鼓励国资平台大胆投资这类前沿科技无人区,合肥市允许种子基金最高亏损60%、天使基金等最高亏损40%。

  以幺正量子为例,作为中国科大首批赋权成果转化的企业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孵化,创始小组成员包括韩永建、黄运锋等多位中国科大知名教授。公司成立初便获得了高新区所属的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注资1800万元,以及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基金的1200万元。这3000万元的关键资金,为企业起步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为挖掘研发成果,合肥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班,深入实验室做一线调研。为完善孵化链条,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专业的团队帮企业匹配发展资源,设计股权架构等,仅一期就拨付建设资金16.31亿元,后续还陆续拨付研究与产业化经费数千万元。

  与西方国家依赖行业巨头推动量子技术发展的模式不同,中国量子技术的创新更多是依赖重大科研专项进行技术攻关。

  合肥市量子领军企业由科研专项托举而起,在国家、省、市三级财政的协同支持下,攻坚克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在国家级项目层面,合肥市与安徽省政府协同支持,对牵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的企业,两级政府分别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配套补贴。省级项目层面,合肥市重点支持量子研发需求,与省财政按1:1比例配套无偿资助,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2000万元资金支持。市级的单个项目则最高可获得市级财政补助1000万元,特别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以本源量子为例,2021年,本源量子的超导计算机关键零件——极低温微波互连模组陷入难关,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量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和稳定能力。合肥市政府收到这一技术需求后,将其推荐进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成为量子计算赛道唯一入选推荐项目。最终项目由中国电科40所承担,打破了日本垄断,为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提供了相当关键的核心部件支撑。

  截至2025年5月,合肥市量子领域“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重大科研项目已有12个,与省级、国家级各类科研专项形成合力,为量子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与合作对接机会。

  量子尚在产业化早期,为扶持量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政府以规模化的应用场景为突破口,通过前瞻性布局与示范应用,率先将量子技术引入政务、通信等核心领域,为量子产业提供了关键的市场验证和技术迭代机会,推动量子技术走向规模化。

  十余年间,合肥市以政府作为第一批客户持续推动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有计划的梯次推进,从2010年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到2021年的合肥量子城域网,网络规模从小范围试点到全城域覆盖,为本土量子公司可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早期市场验证与技术练兵场。

  以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为例,合肥将其作为重大标志性科技工程列为全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建设资金的6000多万元中,合肥市统筹支持4500万元。项目于2010年启动,这直接扶持起了合肥本土的量子领军企业——国盾量子。

  国盾量子成立于项目启动的前一年。这一个项目不但从技术上验证量子通信城域组网可行性,也将国盾量子的实验室样机打磨为了更为成熟的产品,公司量子保密通信产品营销售卖曾一度在总营收占比达95%。从国盾量子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上能够正常的看到,该项目是公司承接的第一个标杆项目,随后公司逐步打开市场,为“京沪干线”“武合干线”、北京城域网、上海城域网、济南城域网等多个量子通信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合肥正在将城域网节点扩展至县区,并推动其与长三角地区以及省域网进行联通,向着量子通信网的下一个阶段——城际间通信探索延伸,逐步推动本土量子通信企业的成长。

  在夯实量子安全通信基础的同时,合肥积极拓展量子技术应用边界,为量子产业探索更多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电力行业,合肥建成我国首座量子变电站——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应用覆盖量子测量、通信与计算三大方向,在站内集中示范了量子配网电流互感器、量子激光雷达等18类85台(套)电力量子应用成果,持续验证量子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长时间运行成效。

  此外,为加速场景落地,合肥通过发布重点产业链场景清单、召开“量子+国企”场景对接会等多种形式,为量子提供“量子加密智慧办公”“全球共享量子敏捷开发”“量子燃气表”等示范场景,推动量子技术在政务数字化、民生安全等多元场景深度应用。

  除了直接扶持企业以外,合肥市政府还从系统产业规划、搭建基础研究体系等方方面面打好辅助,为量子产业保驾护航。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合肥量子产业已见雏形,合肥市政府着手制定了《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30年)》,系统统筹布局,为合肥量子产业的下一个十年划定了发展路线图。

  这个投资百亿的研究院是合肥量子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拼图,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工程。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单兵作战模式,研究院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以合肥为总部,北京上海等为分部,济南为基地,汇集全国量子科研人才,建立起一个“量子舰队”。

  研究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了“一院三平台”,成为推动合肥量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创新力量。

  此外,合肥还以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等大科学装置为量子研究提供支撑;连续四年举办量子产业大会,为量子产业搭建交流平台;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推进量子科技成果转化等等。这些举措为量子科技产业的长远发展铺就了通向未来的高速轨道。

  合肥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创新原点,从实验室里的第一缕星光起笔,历经企业孵化、技术攻关、场景落地、规模化应用的层层跨越,一路护持着量子科技穿越“死亡之谷”。当全国多地还在摸索前沿科技产业化路径时,合肥已率先构建起“从0到1”的孵化体系、“从1到N”的应用场景、“从N到生态”的产业格局。

  合肥的产业实践认证,未来产业的孵化无需等待技术完全成熟或市场自发需求,政府通过超前布局与持续深耕,也有一定的可能将实验室里的星光淬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炬火。当城市敢于打破产业成熟度的自我设限,未来便不再是远方。

  所谓量子计算,融合了经典传统计算技术,相当于垂帘听政,为造假做了基础,量子计算云平台就是这么做的,借助传统CPU处理器能处理很多问题,对外宣称是量子计算的结果,量子鞋垫量子水杯早已这么做了。量子计算诈骗早已层出不穷了。